故事中的故事-淺談「黑熊的故事」研發始末
花蓮林管處池南自然教育中心 林大成
「能知道愛護動物及體認森林的重要。」「能讓小朋友了解黑熊及認識黑熊生態、生存困境。」
「課程多元,從實際體驗中,了解森林、動物之自然生態及重要。」
「課程安排適合低年級的學習,有互動、有問答、有遊戲、有故事、有影片~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上述是池南自然教育中心「黑熊的故事」課程模組在2012年10月進行試教後,隨隊的小學中年級導師對課程的回饋意見。
台灣黑熊相關學術研究資料已由黃美秀教授研究團隊逐步建立起來,對黑熊保育觀念的推動助益甚鉅,為使人們對台灣黑熊生態有更清楚的認識,並藉由教育將保育觀念從小紮根在學童心中,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池南自然教育中心特地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於2012年共同開發出一套適用於國小學童的台灣黑熊保育教案。
這套教案名為「黑熊的故事」課程模組,其研發歷程簡言之乃是將專業的黑熊生態及保育知識轉化為國小學童之教育課程,主要融合三項要素來達成:
- 台灣黑熊的生態及保育專業知識;
- 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原則理念;
- 各方創意。

以下就此課程模組的產出作一概略介紹。


經由上述過程,累積了對台灣黑熊及相關課程設計的基本概念與經驗。池南自然教育中心接著在暑期進行第二階段的課程研發,將初步教案的成果與前來池南實習的大專生共同討論,引導大專生發揮創意,使教案及相關教具(如報紙熊娃娃)設計得更為貼近目標。
最後,池南自然教中心再根據上述二個階段所累積的經驗,以小學中年級學童為施教對象,針對教案四大目標進行深入的資訊蒐集與內容討論,並結合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相關資料的協助,設計出「黑熊的故事」課程模組及相關教具。
黑熊課程模組由六個單元所組成,分別為「熊熊家族比一比」、「黑熊愛森林」、「影片欣賞」、「黑熊的森林食堂」、「熊與雲豹的傳說」以及「熊熊要回家」等。設計理念是以認識世界不同樣貌之熊為開始,經由對台灣黑熊習性模擬情境之觀察、影片欣賞、藝術創作與遊戲等過程,讓小朋友對台灣黑熊的生態、人熊互動文化以及黑熊的生存危機有所了解,最後歸結到思考善待野生動物之行為。
其中「熊熊家族比一比」乃以世界八種不同樣貌之熊的報紙娃娃為呈現教具,以引發學童學習興趣;緊接著「黑熊愛森林」單元則是帶領學童在池南園區觀察所佈置之黑熊模擬爪痕、腳印、食物及熊窩等生態情境;「影片欣賞」為介紹實際拍攝之黑熊行為習性;「黑熊的森林食堂」則以遊戲讓學童認識黑熊的食性;「熊與雲豹的傳說」為以原住民黑熊故事傳說,引導學童進行相關的黑熊藝術創作;「熊熊要回家」則是探討黑熊所遭遇的生存危機,也是以遊戲方式帶領小朋友思考人類行為對野生動物的危害,進而讓生態保育意識在小小心靈萌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