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尋訪馬來熊—小小熊的夢想!

尋訪馬來熊—小小熊的夢想!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研究生 林靜芬

尋找靈感!

2012年的七月底,為了尋找論文的題目,我遠赴馬來西亞的沙巴,因為「馬來熊」-是我想要研究的對象,這個全世界最小的熊,既不像貓熊有可愛的外表,也不像北極熊因地球暖化造成生存危機而引起世人關注,相較於其他的熊,馬來熊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不熟悉的、陌生的,甚至在馬來西亞當地也都有很多人不知道他們的國家存在著馬來熊,但是我在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工作的時候,卻被這個個性敏感又神經質的小小熊給吸引了。

小小熊的危機

在馬來西亞,因為經濟需求的關係,有越來越多的森林被砍伐來種植經濟作物,最多的就是棕櫚樹。在沙巴,到處可見單一樹種的棕櫚樹田,當砍伐及焚燒森林時,常會捕抓到馬來熊(圖1),如果是母熊帶小熊,母熊通常會被獵殺,而小熊則是被販賣到動物園或是當作寵物飼養,也因為濫伐森林造成動物食物的嚴重缺乏,很多馬來熊被迫進入棕櫚樹田裡覓食進而被當成害獸遭到獵捕,所以2007年國際保育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在紅皮書中將馬來熊從原先的保育等級“缺乏基礎生態學資料(Data Deficient, DD)” 修定為 “易受傷害(Vulnerable, VU)物種”(IUCN, 2008),這顯示出馬來熊各項研究數據都非常缺乏,近年才開始有較初步的一些研究,而馬來熊目前所分布的地區大多是屬於保育意識相對較低落的發展中國家,除了棲地消失、破碎化外,很多地方的馬來熊還面臨了危急的生存危機!

淺談BSBCC--尋訪小小熊

於是,為了更了解馬來熊,我規劃在2012年暑假的時候去參訪馬來西亞的Bornean Sun Bear Conservation Centre(BSBCC) 20天,BSBCC位於馬來西亞婆羅洲島北部的沙巴洲,座落於山打根附近的Sepilok森林自然保護區裡,與全世界知名的人猿復育中心直接毗鄰。BSBCC所收容的個體大多是從各地被救援出來的馬來熊,這些個體在進到BSBCC之前都受到不好的對待,幾乎每隻個體都是長期關在小狗籠裡,供人觀賞娛樂,來到BSBCC時都有嚴重的刻板行為,還因為餵食不當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皮膚病變等問題。幾乎每一所收容中心都會有籠舍數量及空間限制的問題,當然BSBCC也不例外,目前BSBCC總共有28隻的馬來熊,為了減輕空間不足及刻板行為,BSBCC也採取併群的方式,將3-4隻的母熊併群(圖2)、或是4-5隻的小熊併群,也有1公1母的併群,那為何沒有公熊與公熊的併群呢?因為領域性及資源競爭的關係,公熊會打鬥到死亡為止,所以一般來說,公熊間是無法併群的。

野外的馬來熊!?

BSBCC的四周環境為天然樹林及次生林,目前有4個天然的戶外場地(圖3),每個戶外場地大約0.5公頃,第一次進入戶外場觀察平台進行馬來熊行為觀察時,有一隻馬來熊正在爬樹(圖4),keeper跟我說牠叫做kuamut(音似夸木),如果忽略掉周圍的電網,真的會以為自己在野外遇到了熊,kuamut爬的那棵樹大概有十幾公尺高,她爬上接近樹的頂端,然後坐在樹幹間休息,樹葉的陰影與牠黑色毛皮相融合,正好提供非常好的保護色,必須要〝很用力〞才看的見,不一會兒,看見kuamut開始在拆樹枝,好幾次都以為牠搖晃的身軀會從樹上掉下來,感覺很像是在表演空中盪鞦韆,其他的母熊則分散在四處,有的在挖地上的白蟻吃,有的在巡視領域,每隻熊都非常的忙碌,在戶外區,很少看到這些熊有刻板行為,因為是第一次在自然林地看見馬來熊,感覺很興奮、即使明白並不是真的在野外的熊,但至少,這些熊算是幸運的一群,因為至少有機會被野放,而這片半野外的戶外區就是牠們最好的訓練場所。但是再大的人為圈地,也滿足不了領域性廣闊且行為複雜的馬來熊。

小小熊的夢想! 

這次的體驗,讓我深深的感受到,牠們最需要的其實並不是圈養繁殖的保育,而是自然棲地的保育,有研究調查顯示,在沙漠地區也都有發現熊跡,這足以證明,熊即便在惡劣的環境下也有強悍的生存力,只要我們不破壞森林、不濫捕,給予牠們適度的生存空間,牠們一定可以生存的非常好,我真心的相信,唯有「善待自然」才是拯救地球的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