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黑寶登玉山系列報導二]玉山之跨越時空之旅

黑寶登玉山之跨越時空之旅
黑寶志工/鄭勝文



  拿著老照片尋找著攝影師當年拍照的位置,一直是我很感興趣的事。追尋著攝影者的腳步,踏上他當年拿著照相機的位置,想像著當年的旅程與感覺。當我再次按下快門的當下,歲月便為攝影者的取景再做了一次詮釋,而歲月本身也在今昔的差異中顯影。

  藉著黑寶登玉山的機會,來到這處陌生卻又似曾相識的山域。這兒除了豐富的自然生態之外,生活在此地的原住民,以及慕名而來的人們,也為此地的人文史蹟豐富了許多色彩,並留下了許多的歷史影像。

  由日本山岳攝影家岡田紅陽所拍攝的《臺灣國立公園寫真集》,可說是臺灣山川影像在戰前的代表作。岡田紅陽於昭和13(1938)受國立公園協會的邀請,來臺為甫成立不久的三處國立公園拍攝其山川勝景,在一個多月跋涉山中的時間裡,藉著一張張黑白照片,向世人宣傳臺灣的山林與人文之美。我也挑選了他在玉山山域拍攝的許多照片,希望能重新看見當年鏡頭裡的視界。

  當時岡田紅陽在「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裡移動的確切路線,目前還有些模糊。藉著路線圖以及照片順序、地點的推敲,發現他先藉由森林鐵路抵達阿里山後,可能沿著完工在即的「新高登山道路」新道登頂玉山,再從八通關出東埔。然而由於現今的登山路徑已再次改道,加上天候、時間無法配合的關係,使得這趟山旅中能夠撿拾到的影像地點實在少之又少。也因此,無意間覓得舊時拍攝地的當下,湧現著加倍的喜悅與感動。

    第一個找到的老照片拍攝點位在玉山北峰氣象站的宿舍舊址附近。我們通過了舊時的儲水槽,一道稀疏生長著圓柏與冷杉的稜線往東南緩緩而下,來到海拔3700公尺左右的高度,眼前的山景喚起了對老照片的印象。取出事先印好的老照片,比較著稜線與玉山的相對位置,發現腳下的這道緩稜確實是岡田紅陽踏過的路線!雖然沒到很精準的地點,但也非常接近了。再仔細的對照,那些在玉山身上由圓柏灌叢構成的區塊,其形狀與位置與現今相比幾乎沒變呢!就連更下方的墨綠色的冷杉林也依舊盤踞在那裡。兩相對照之下,彷彿只是灰階與彩色的差異。如果這75年來,高山地帶的變化緩慢到看不出來,那麼多少年才能看出差異呢?在這當下,眼前的岩石與一草一木都散發著古老肅穆的氣息,幾百年前的玉山景緻是否也如眼前這般。

  第二個老照片拍攝點在玉山山頂。在這處人們爭相攀登的峰頂,岡田紅陽自然拍攝了不少照片,也很容易的找到不少相同的取景,例如往玉山南峰方向的展望、遠望關山、新高山祠與玉山北峰的合影等。然而此時關山被雲朵遮掩著,新高山祠早已不存,幸好往玉山南峰的展望無礙,連光影的角度都相差不遠,南峰的稜線在斜光下成為一條細緻的崎嶇邊界,與老照片一模一樣。岡田紅陽曾提到:「早上七點左右以南峰為中心的展望正是新高峻嶺的精髓。」或許當年的些許感動,也藉著眼前山景傳達到我們心中來。若不是時間不夠,真想在這兒待上一陣子,認真看看這些山林。


  回頭再尋覓著新高山祠的遺跡,發現連過往用石頭砌起的地基都塌失了,日本人原以為能在這裡建立起一座屹立恆久的神社,卻無法抵抗人類自身塑造的歷史,接續著于右任銅像也是類似的命運。此時再看看那些山景,人類的建設比起大自然長時間細琢出的山河顯得更脆弱不堪了。

  日治時期的文人尾崎秀真曾寫下一首《登新高山》之詩:「朝度八通關,夕登新高山,下界茫不見,何處是人間。」正如我們快步下山的寫照。雖然由於與數張舊照的拍攝處擦身而過而感到些懊悔,但想起這次能夠與前人視野取得那麼一些些交叉點,並藉此懷想彼時山旅的景況,其實也心滿意足,也預告著來日還會再來拜訪這兒的山,繼續尋訪著前人的腳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